海报新闻记者撒伟通讯员张爱华李亚楠王岩北京报道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
清晨六点半,来自山东菏泽的退役军人许云龙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他不仅是穿梭于北京楼宇间的美团配送员,更是一名主动亮明身份、扎根基层的流动党员,在这座古老而现代的都市里,他用滚动的车轮诠释着先锋本色。
抉择:散打少年的“军装梦”
1987年,许云龙出生在山东菏泽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好动的他,14岁开始练习散打,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刻苦的训练,在众多散打比赛中脱颖而出,并获得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称号。18岁那年升学之际,他通过了山东体育大学的单招考试,然而,就在家人为他规划体育生涯时,许云龙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参军。“那时候,电视里总播抗震救灾的新闻,看到穿军装的战士冲在一线,我就坐不住了。”他回忆道,“体育能强身,但军装能报国。”
2005年,他毅然放弃升学机会,投身军营,成为武警渭南总队一大队二中队的一名战士。部队的严苛训练对他而言并不陌生,散打练就的耐力和爆发力让他在军事技能比武中屡屡夺魁。新兵连结束时,他以全中队综合成绩第一的身份被选为班长。
许云龙(前排右一)退伍时和战友的合影
“许班长带兵,就像他当年练散打一样,讲究‘快、准、狠’。”战友回忆起当年的中班长,这样说道。一次夜间紧急集合,许云龙仅用28秒就完成全副武装,还顺手帮两名新兵系好了背包带。服役期间,他多次获评“优秀士兵”,并在一次抗洪抢险中带领班组成员连续奋战12小时,用沙袋筑起一道“人肉堤坝”。
转身:永不褪色的“兵心”
2010年,许云龙脱下心爱的军装,退役返乡。和许多退役军人一样,他经历过迷茫期:干过保险、做过销售,跑过网约车,最终,他来到北京,选择成为一名外卖骑手。“这份工作自由,但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继续‘跑动’着服务别人。”
2023年,在菏泽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推动协调下,他以流动党员身份到大屯街道流动党支部报到,并郑重承诺:“我虽然‘流动’,但党员的责任不能‘流’丢。”从此,他的电动车不仅载着餐食,更载着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他把“服从组织安排、服务大局需求”当作行动准则,支部组织的活动从不讲条件,总是“随叫随到”。社区组织环境整治,他提前换班准时到场,细致清理卫生死角;街道开展新就业群体政策宣讲,他主动申请当“宣传员”,用骑手听得懂的语言讲解党的惠民政策。
许云龙的手机里有个置顶的微信群——“大屯街道党员服务群”。送餐途中,他的眼睛总像雷达一样扫描着社区:发现楼道堆物、路面隐患等问题,第一时间拍照发到街道工作群,为快速处置争取时间;遇到邻里纠纷、设施损坏等情况,他主动上前了解情况并反馈给社区……一次次及时响应,让许多潜在安全风险在萌芽阶段就得到化解。
2024年2月,北京遭遇暴雪。凌晨5点,许云龙就扛着铁锹出现在小区主干道上。零下15℃的寒风中,他一个人铲出300多米的安全通道,手套结了冰碴也顾不上换。社区书记要给他申报“好人好事”,他却摆摆手:“当年在部队扫雪,这可是基本功!”
坚守:骑手堆里的“暖心班长”
“骑手天天在路上跑,最懂大家的难处。”对同行骑手,许云龙总带着“战友般”的情谊主动相助:看到骑手电动车半路没电,他会像当年帮战友扛枪一样毫不犹豫地帮忙推行至充电站;遇到车辆故障,他不仅会帮忙联系修车点,还会在不影响时效的情况下载上同行一段路。“都是跑在路上的兄弟,得搭把手”,他这样说道。
针对很多新骑手入门难的问题,许云龙参与协助街道党群办优化完善了“新就业群体友好地图”,这张地图详细标注了辖区所有充电桩、饮水点、休息站的位置,并细心地标注出每个站点的使用小贴士:哪里的充电桩中午人多要排队,哪个商场的休息站有免费热水,甚至哪个公厕的开放时间最长……这些细节都来自他亲身踩点的经验。“很多骑手兄弟刚来不熟悉情况,有了这个就方便多了。”他笑着说。
许云龙获评2024年大屯最美骑手
2024年底,许云龙站在大屯街道“最美骑手”领奖台上时,台下的骑手兄弟们自发喊起口号:“向老兵学习!”这份荣誉背后,是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流动岗位上书写的党员答卷。
“当年放弃升学去当兵,有人问我后悔吗?”许云龙望着窗外川流不息的街道,摇了摇头,“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穿上军装。现在虽然衣服颜色变了,但心没变。”
夜幕降临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他的电动车再次融入北京城市的灯火中。后视镜上,一枚小小的党徽随风轻晃,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
港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